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根据报道,渤海再发现的亿吨级油田是指渤中26-6油田。据了解,渤中26-6油田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3亿吨油当量。这意味着在该油田地下储存的原油资源相当于1.3亿吨。同时,该油田可开采原油超过2000万吨,这是指可以从该油田中提取出的可商业开采的原油数量。
渤海湾发现亿吨级大油田,为什么渤海湾的石油储量这么高?
近日,我国在渤海莱州湾地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油田-垦利6-1油田,根据已经完成的探明储量报告,该油田的探明地质储量将超过1亿吨,这个油田也将成为我国渤海莱州湾北部地区第一个亿吨级的大型油田。而根据之前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渤海湾地区的可勘探矿区面积达到了渤海总海域面积的近60%,渤海油田已经成为我国海上最大的油田区。
石油作为和煤炭、天然气并称的三大传统能源之一,在推进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石油的成分复杂,在不完全燃烧时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而且烧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和其它传统能源一样,石油在全世界的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仍然无法在短期内被撼动。
从石油的组成来看,它是以烃类有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占比可以达到80%以上,主要包括烷径、环烷烃、芳香烃、烯烃等,这些烃类是石油产生热值、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除此之外,石油中还含有一些非烃类的化合物,比如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沥青等。
目前科学界对于石油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有机物生成说,认为石油的产生归结于大量动物尸体和植物残骸,在被埋入地下以后与外界隔绝,在地质沉降的作用下,一层层地持续进行着这个过程,然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与周围的岩石和泥沙等共同作用,由下而上地经过有机质分解、小油滴的产生、小油滴的下渗聚集、贮油层的形成等过程,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储量的石油矿床。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石油是无机物生成的,具体又分为岩浆生成说和碳化物形成说。由于无机物来源说,不能很好地解释石油矿床所在区域地质条件的相似性,即基本上都是位于大规模的沉积岩层中,而恰恰有机物生成说是以沉积为有机质演化进程的主线,因此有机物生成说逐渐成为石油产生原因的主流观点。
按照石油有机物生成说中关于石油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石油矿床的形成,需要满足几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要有大量的以及持续的有机物作为物质来源;第二需要相应的地质条件作为支撑;第三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地质历史演化时间作为保障,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对比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海洋在石油的生成上,要比陆地更具有优势,比如海洋中的大量藻类和浮游生物,其数量要比陆地生物多得多,更新换代的频率也要比陆地上的生物快得多;海洋中的生物遗体在海底,其沉积环境要比陆地上优异得多,受到外界的干扰也要小很多。据地质专家研究,仅海洋中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区域,就蕴藏着占据全球石油总储量一半以上的石油,因此,对近海区域油田的勘探和开发的前景日益广阔。
我国近海的大陆架区域面积近290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海水深度200米以内、也就是适宜海上大规模石油开发范围的面积大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这个区域内,拥有着众多沉积环境良好的沉陷盆地构造,共同构成了环太洋油气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国能源贮备的重要后备基地。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上述符合条件的近海大陆架内,从北向南我们主要有7个大规模的含油盆地,即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油气盆地,总含油量估计在130亿吨以上。
从渤海来看,海域中发现的油田,与华北地区发现的其它诸多油田所属的地质构造都相同,都属于同一个沉陷盆地,即渤海-华北盆地,该盆地的地质历史较早,可以追溯到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该地区位于冀中、黄骅、济阳三个凹陷带的边缘,属于古老地台的活化区域,地质活动相对活跃,通过几千万年的地质构造运动,周围逐渐隆起,而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逐渐凹陷,形成了后期的湖盆,最后演化为渤海湾以及周围的低平原区。
在这种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渤海湾的沉积环境十分优异,一方面来自大量海洋生物在死亡之后的不断沉积,另一方面通过地表的径流冲刷到大陆架区域的有机物、泥砂等,也为沉积环境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环境支撑。据监测,渤海湾海底的沉积物层的厚度,可以达到3公里以上,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7公里。经过漫长的时间,通过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演化,这些沉积物为生成石油矿床的生油岩层和储油岩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渤海湾发现大规模的油气资源当然不足为奇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在我国近海区域发现更多的优质油气田。
5月26号,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自然资源部完成了对垦利6-1油田探明储量报告的评审备案工作。截至目前,垦利6-1油田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标志着该油田成为我国渤海莱州湾北部地区首个亿吨级大型油田。据介绍,垦利6-1油田是继探明地质储量千亿方大型凝析气田渤中19-6之后,中国海油在渤海获得的又一重大发现。
渤海湾近些年一直有关于发现大油田的好消息传出。发现亿吨级大油田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那么,为什么渤海的石油储量这么高?原因何在呢?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经济的命脉,石油主要成份是碳氢化合物,大部分地壳上层地区有石油储存。石油形成原因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支持前者说法的较多,石油是由古代生物经过漫长的高温高压化学演化形成。石油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全世界石油储量大约为2.1万亿桶,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世界上的中东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48.3%,“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关于我国石油的一些情况: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56亿桶,世界排名第十三位;我国石油消费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第二位,消费量为1302万桶/天,消费石油量为全球石油消费量的13.73%; 2019年,我国石油消费量6.25亿吨,我国年产量1.89亿吨,缺口在4.36亿吨左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日进口量1043万桶;我国占全球石油生产总量的4.7%,每天生产石油419万桶,世界排名第四位。我国即是世界上主要产油国,又是世界上主要石油消费国,还是世界上石油最大进口大国。
我国石油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还算丰富,又新探明发现数个过亿吨油田。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产量大于1000万吨盆地油田有:渤海湾、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我国从建国初,在松辽盆地中建成了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在中国储油田中,堪称“至尊”,最高年产量达5000多万吨。2017年被长庆油田产量超越,长庆油田石油年产量为5316万吨,成为了我国第一大油田,天然气产量达到369.43亿立方米。长庆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又叫陕甘宁盆地)前景令人喜悦,新增年度石油探明储量占中国石油年度新增储量的1/2以上,占全国年度新增储量的1/3以上,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还有西南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中原油田等二十三处大油田。
渤海,古称沧海,北海,其一面临海,三面环陆,被山东、天津、河北、辽宁包围。平均水深仅18米,最深处也仅仅85米,20米以上的海域面积占一半以上,渤海面积7.8万多平方公里,由胶东湾、渤海湾、辽东湾、渤海中央盆地和渤海海峡组成。渤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而渤海湾是我国第二大的含油气盆地。而渤海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等,都同属于一个盆地构造,有辽东、石臼坨、渤西、渤南、蓬莱5个构造带,总资源量在120亿方左右。渤海地形属于渤海—华北盆地,现代石油地质理论主要是有机生油理论,主要是微生物等物质在沉积盆地里沉积,90%油气都是在沉积盆地里的,是地质历史时期,相对凹陷的地方接受沉积形成。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渤海湾盆地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而渤海湾正处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区,位于冀中、黄骅、济阳三拗陷边缘,经历了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形成湖盆,并在其上覆有1~7千米巨厚松散沉积层,海底沉积大量有机物,呈不规则的带状和斑块状分布,经过漫长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今天的石油。因此,这是我国渤海湾石油储量丰富的原因。我国不仅仅是渤海湾,近海的黄海、东海、南海等油气盆地都很丰富,几乎都是相同时间和相同原因形成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原创作品,喜欢的朋友可以添加关注,欢迎转载,抄袭必究,谢谢阅读。
到此,大家对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